无痕山林(LNT)七大淮则与行动概念

 GEEKZARD  评论已关闭  13548

无痕山林,即英文Leave No Trace,简称LNT,是始于美国的一种户外运动方式,旨在提醒人们在自然中活动时,关注并身体力行地保护与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。“无痕山林运动”主要在提醒我们应对所处的山林环境善尽应有的关怀与责任,以儘可能减少衝击的活动方式与行为,达成亲近山林的体验。这些减少环境衝击的方法,初步归纳出七大淮则,适当地运用这些山林中的活动淮则,可以能让喜欢户外的民众,在享受自然生态之美的同时,亦能减少因活动所对自然环境、野生动植物及其他使用者所造成的冲击。

1

 一、事前充分的规划与淮备(Plan Ahead and Prepare)

在进入自然环境前,如能事先蒐集当地相关资讯、充实户外知识与技能、做好充分的计划与淮备,除可将因不了解或淮备不足所造成的危险及伤害降至最低外,更可以增进户外游憩体验的丰富性。

做好登山计划

  • 依据自己及同伴的体能状况、登山技巧与经验,选择合适的登山地点与行程。
  • 搜集步道之气候环境、高度、坡度及步道口周边的交通资讯,让登山行程淮备更完善。
  • 查明登山路线是否位于管制区内,除遵循管理单位所订定之相关规定及注意事项外,也需了解是否需申请入山入园之相关手续。
  • 详细规划步程所需时间、中途休息及夜宿地点,避免太阳下山后还在赶路或寻找住宿点。

衣物及装备的考量

  • 选择舒适、安全、坚固、环保性佳的装备及容易排汗的衣物,并采用米色、咖啡色、绿色或黑色等接近自然及大地颜色的衣物。
  • 预防山区多雨、多变的气候状况,应淮备防水、防晒及保暖等衣物及用品。
  • 选择较轻巧舒适的登山鞋;厚重的靴子或深刻纹的鞋底,容易使土壤紧实并破坏步道,应视必要穿著。
  • 若行走在潮湿、泥泞的区域,可穿著登山鞋搭配绑腿或雨鞋,防止弄脏裤管。
  • 依活动环境及需求,可考量配戴护膝、登山杖。
  • 随时掌握所处方位,别让自己迷路。请携带地图及指北针等定位定向工具,取代沿途所留下的人为痕迹。
  • 携带信号镜、低音哨、萤光背心及手机或无线电对讲机、绳索等求救物品,并于出发前将行程等相关资料告知步道管理单位、家人或熟识的朋友,确保游程的安全。
  • 携带头灯、手电筒等照明工具,以提供夜间照明所需。
  • 一天以上行程应确实规划过夜地点及所需装备,瞭解是否有山屋或露营地点,并提早向相关单位登记或申请。另外也可询问是否有睡袋、帐棚的租借、水源及粮食的补给等,以减轻负重。

食物的淮备

  • 依个人体型、活动特性计算所需营养及热量,携带充足的饮水及食物。但请勿携带过量,够吃就好。
  • 确保所携带食物及饮水的卫生及食用方便性。先去除不必要的包装,将食物分装到可重复使用的夹链袋(封口袋)或保鲜盒内,避免直接携带锡罐、铝罐及玻璃瓶。适当的分装,除可节省背包有限的空间,也可减轻负重,同时降低带入山林里的垃圾量。
  • 预先想好处理厨馀、果皮及垃圾的方法,避免气味引起野生动物的兴趣(例如以夹链袋密封防止气味溢出,或避免携带容易造成过多垃圾的食物)。

队伍的组成及风险管理

  • 登山活动以小队伍为佳,可降低吵杂的音量及对环境生态的影响。
  • 需有合格的专业登山嚮导及领队、或熟识路况及环境的专家带领,队伍成员应一起参与、了解行程规划,降低过程中迷路或误触危险环境等状况。
  • 队伍行进时应注意队伍长度及队员的状况。
  • 若为大型队伍,则需有足够的指导员及领队,并尽量分小队活动、分散露营区域。
  • 平时应有自救及紧急应变的训练。
  • 做好平时的训练并维持体能状况,以加强登山技巧与经验,选择适合自己的登山地点与行程。

2

二、在可承受地点行走宿营(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 Surfaces)

践踏会破坏植被的生长,并造成土壤侵蚀与地表的流失,因此请在已规划好的步道及宿营范围内活动,避免破坏步道及营地周边脆弱的植物及地表;不走捷径,并儘可能留下最轻的足迹。

行走时注意事项

  • 在既有的步道、步道口、露营区等已建置好的区域内活动及休息。
  • 纵使步道泥泞或潮湿,也请行走于步道上,避免走在步道边缘而造成步道面积加宽,或泥泞范围变大;可穿著登山鞋配合绑腿或雨鞋,以减少衣物鞋袜的污损。

在没有步道的区域可以怎么做

  • 若必须穿越没有铺设步道,或进入自然度较高的荒野地区,请选择岩石地、沙地、碎石地及雪地等较坚硬的地表行走,以减低对植被及地表的伤害与侵蚀。
  • 在自然度较高的荒野地区,请将队伍分散行走,以避免新的步径形成。
  • 应尽可能避开稀有动植物栖地、复育区等环境脆弱敏感地区;若一定要经过,尽可能让脚步落在破坏性最低的地方,并请队友依循前一位队友的步径行走。

露营时注意事项

  • 使用现成的营地,运用露营场、遮蔽处等完善设施,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。
  • 集中并尽量缩小帐棚、背包、煮食区等活动范围,避免造成露营区以外新的土壤裸露区域。
  • 将睡觉地点与煮食区分开,以避免野生动物的干扰或攻击。
  • 不要影响或伤害营地周围的树木,折断树枝、钉钉子、缠绕铁丝、刻字等行为,除了会留下丑陋的痕迹外,树木也容易遭受病虫害的侵入;如果需要綑绑绳索,应使用软垫保护树皮。

在没有现成露营地时可以怎么做

  • 寻找较大面积的岩石、碎石或其他坚固的区域,作为煮食区及睡觉地点。尽可能保护环境脆弱之区域(如植被生长、生物活动、土质鬆软等区域),因为地表可能需要经过很久的时间才能恢复原貌。
  • 请避开重要动植物栖地、复育区等环境脆弱敏感区域。
  • 搭帐棚前,应先观察营区周边是否有鸟巢、脚印、粪便等明显的动物活动痕迹,请选择一处看起来安全,较不会影响野生动物的区域。
  • 可穿着凉鞋、布鞋、平底鞋等软底鞋,并尽量集中活动区域,让轻微受创的地方有复原的机会。
  • 在荒野地区露营时,若有二个以上的帐棚,请分散帐棚搭盖区域,以减轻对植被及地表的伤害。
  • 避免在同一地点停留2天以上。
  • 离开时将搬离的石头、树枝放回原来位置,或将落叶、松针均匀散布于营地上,让人为使用的痕迹不要太明显,也让营地尽可能恢复至原来面貌。
  • 垃圾及废弃物处理请参见淮则3
  • 火的使用请参见淮则5

三、适当处理垃圾维护环境(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)

携带适量的装备与食物,带出所有携入的垃圾,并妥切的处理无法携出的物品。

带出所有携入的物品

  • 离开露营地、休息区前,请将垃圾(如烟蒂)、食物、厨余(果皮、面条、蛋壳、贝类等有机垃圾)都带走。这是每位造访自然的人都应具备的责任,避免留下会发臭的食物,因为这可能会吸引野生动物好奇,造成牠们翻找或食用。
  • 垃圾可能会让野生动物致命,如鸟类、哺乳类等动物皆有误食塑胶袋而丧命的案例。
  • 不要用〝火〞解决垃圾问题,金属箔片、塑胶罐等均不能完全燃烧,况且燃烧或许会吸引野生动物的注意或造成牠们的恐慌。
  • 不要掩埋垃圾,野生动物会翻出它,或在风吹雨淋后,垃圾会外露。
  • 带塑胶袋去装自己甚至是别人的垃圾。
  • 避免沿途留下人为的痕迹及记号,可使用地图、指北针或卫星定位仪来定位定向,取代沿路的路条,太多的路条除破坏景观,也可能限制树木的生长与健康。

排遗的处理方式

排遗处理不当会导致水源污染、疾病传播及不良的观感,如果所在的环境没有厕所,可考量使用下列方式处理排遗。同行队员若不能接受这些方式,请选择有厕所的登山及露营地点。
猫洞地点的选择与处理方式

  • 选择偏僻、不要太接近营区的地点,同时避免几天下来集中在营区的某几个地点。
  • 尽可能远离水源、营地、步道及排水系统(国外一般建议需在60公尺外地区)。
  • 用小手铲挖掘深约15-20公分的洞,过程中请依土壤层大致分上、下层摆放,掩埋时再依序回填。
  • 土壤中存在会分解粪便的微生物,因此尽可能不要将粪便留在石头下(因为分解速度缓慢,也容易污染水源)。
  • 可以使用草、树叶、树枝、石头、雪水等取代卫生纸。
  • 冬季结冰时,土壤层可能被深埋在冰下数尺距离,因此较好的方式是将排遗全部带出。

3

 

四、保持环境原有的风貌(Leave What You Find)

尽可能保持造访地点的原始风貌,不任意改变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,也不取走任何物件。

保留步道上的自然遗迹

  • 让你造访之处维持原来的风貌。留下沿途发现的树木化石、石头、羽毛、贝壳、古物等,甚至是动物的排遗,让其他人也能欣赏,拥有〝发现野趣〞的感觉。

不要扰乱现有的景物

  • 许多人认为摘取些许野花,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,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就会造成明显的影响及破坏。

不要扰乱现有的景物

  • 不要将外来植物如花草、水生植物等带入自然环境中。
  • 让背包、帐棚、靴子及鞋底保持干淨,纵使是泥巴或土壤,或许也会夹带种子、孢子或动植物。
  • 不要丢弃或放养任何生物至自然环境中。
  • 协助通报步道管理者需注意或处理的区域。

五、减低用火对环境的冲击(Minimize Use and Impact from Fires)

用火的疏忽往往危急许多自然区域。除非必要,尽可能减少火的使用,并以效能高的器具煮食及照明,降低对环境的冲击。

炉具与代替性工具的运用

  • 以质轻且效能高的炉具取代营火,不仅炊煮快捷、轻松、较不易留下炭火痕迹或燻黑的石头外,也可以在任何天气状况下使用。
  • 登山炊具依使用燃料区可分为白瓦斯(俗称去渍油)、丁烷、丙烷或同丁烷等种类,甚至也有使用多种燃料的炊具及烧木材的炉子,重要的是这些用具可以降低用火对环境的破坏。
  • 请以煤油灯、蜡烛灯笼代替营火。在使用蜡烛时,请留意不要让蜡油滴留到自然环境中。

低冲击的生火方式-使用现成的生火地点

  • 重复使用已搭建(或之前有人使用)的生火地点,勿重新建置,以降低用火对环境的冲击。
  • 不要刻意捡拾石块围住火堆,因为被燻黑的石头,将会严重破坏既有环境的美感。
  • 土堆生火:在生火的地方铺一块塑胶布,从已破坏的地方取得无机土壤、沙子或砾石,在塑胶布上洒上约8-13公分(3-5英吋)厚的沙土(可以隔热、保护土地),并将沙土形成一圆形,在土堆上生火即可。
  • 火盆生火:使用金属盆及铁架,生火简单快速,也更容易控制。火盆高度至少要8公分高,为保护土地,火盆应架在石头上或底下垫无机土壤。
  • 避免在有机土壤、落叶堆等会危害植物及自然景观的区域生火。

4

 

降低火对环境的冲击

  • 营火虽然为传统露营活动中的重要象征,但营火没办法持续很久、也会形成巨大的煤灰圈及灰烬,且需要大量木材;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引发其他不明野火,如果可以请尽量避免生火。
  • 询问并确认管理单位之相关规定,以及生火的技术,有些地方只允许在特定区域生起营火。
  • 如果现场没有可用的火炉,请自行携带火盆或以土堆生火。
  • 离去时用小铲子将灰烬放入装满水的容器内,以免延烧造成问题。

木材的挑选

不要攀折或割锯直立的树、甚至倒下的树木。因为直立的树木,无论生或死,都是鸟类和昆虫的家;倾倒的树木也为鸟类、动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,同时提供达到水土保持、自然生态中食物链平衡的功能。
选择倒下、枯死并且不粗于成人手腕的小块木材,不仅容易收集、折断、容易被燃烧,产生的灰烬也可以被风吹散。
任意剥下树皮、折断树枝,不仅会产生丑陋的疤痕,也容易让树木遭受病虫的侵害。

火的管理

  • 不要留下无人看管的火苗。
  • 勿燃烧内衬锡箔纸的包装、塑胶、金属箔片剩馀的食物或其他需要善后的垃圾。
  • 离去前,停止供给燃料,并将未燃烧完的木材燃烧至完全化为灰烬为止。
  • 未燃烧完的木材,可将前端焦黑处砍掉。剩馀好的木材,请放回原来捡拾的地点或散置于营地周围。

事后清理

  • 待冷却后,带上手套将所有燃烧后的灰烬、小的炭木碾成粉末,用水完全浸湿,用小铲子或锅盖将所有灰烬广泛撒佈在远离营地的周边。
  • 移走所有废弃物,将没有用到的木材放回捡拾地点或散置于营地周围,儘可能恢复自然原貌。
  • 清理土堆和火盆时,也要把用到的沙土都处理好。
  • 离去前,请确认营火已经完全熄灭,并蒐集营地周边的落叶、松针、石头等,将地表回复至原来面貌。

六、尊重野生动植物(Respect Wildlife)

自然环境是各种生物的家,应尊重并儘量不影响牠们的生活与习惯,不喂食、不破坏、不侵犯,让牠们可以在山林裡继续繁衍、茁壮。

有距离的观察及欣赏

  • 请留在步道、平台上或更远一些的观察区,以望远镜、长镜头相机观察,如果动物对于你的出现有所抗拒或惊吓,请再离牠更远些。
  • 越大型的队伍越容易对环境造成影响、伤害,并惊扰周边的野生动物,所以请儘可能让队伍规模小一些,或分成小组,将对环境、野生动物的影响减至最低。

与野生动物的互动

  • 不要追赶、捕抓野生动物,或为了照相而打扰牠们,尤其是夜间观赏及摄影的光害,可能会造成野生动物的惊吓。
  • 避免快速移动或眼睛直视野生动物,以减少对野生动物产生侵略感。
  • 土如果野生动物正在移动,请离开或绕过牠们的行进路线,或等待牠们通过后再走。
  • 快速通过具危险性的野生动物栖息区域,如熊、山猪等动物经常出现的区域。。
  • 降低在晚上健行的机率,以避免大型野生动物或夜行性动物的攻击。

5

七、考量其他的使用者(Be 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)

与他人分享山林环境,尊重他人独处所需的宁静,审慎思考自己的行为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。

尊重他人并互助合作

  • 有些人喜欢独自造访山林享受宁静与孤寂,有些人则选择结伴同游。请尊重彼此的选择,无论在行进或宿营时,都儘可能不要影响或打扰到其他使用者。
  • 应与其他使用者或团体维持合作互助的关系,毕竟在未知的自然环境中,经常需要彼此的协助与扶持。

降低对他人的影响

选择路旁的石头或空地休息,如果植被浓密或容易压垮时,请选择步道上较宽的地点休息,并让其他人可以通过。
如果可能,在远离步道和游客的地方扎营,尽量降低对他人的影响。
展现对当地人及其生活方式的尊重,如尊重地方风俗、经过私人土地时请求许可、遵守各经营管理单位的规定与限制等。

让自然的声音展现

避免使用太亮的灯(夜晚)、收音机、电子游戏和其他干扰设备,或选择使用耳机。
尽可能降低音量,避免太吵杂的户外活动,尤其在夜晚和偏僻的地方,更要顾及其他使用者的感受。
谨慎使用手机,最重要的是与自然的声音协调。

6

标签:

分享至 /
 
  

评论已关闭。